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 电影 >  >> 
在建筑美学下 巷陌里的精致小楼,美得很纯粹
来源: 沈阳日报-沈阳网      时间:2023-05-14 11:18:09

很多人开始关注“三经九纬”,打卡附近的街区巷陌,除受空气中弥漫的咖啡馨香吸引外,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从喜欢上巷陌里的老建筑开始的。“三经九纬”街区里成片的、散发着古旧气息、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,无疑是繁华都市里不可多得的稀罕物。

欧风的、日式的、折衷的……巷陌深处的老建筑不仅为“三经九纬”浇灌了独一无二的人文属性,也在你我每一次不经意地转身时,牵引我们穿越般地回到历史深处。


【资料图】

喝咖啡、漫步、约会、发呆、打卡,寻找灵感,感受生活,乐此不疲。

遥想当年,若能收到同泽俱乐部的请柬,是一件无上荣耀的事

读懂它,先了解它

据不完全统计,在以“经纬”命名的街路区域内,上了年纪的老建筑有几十栋之多,主要排布在“三经九纬”附近。这主要是因为这里曾是沈阳市近代史上的“商埠地”。南北为经,东西为纬,这种被分割成方格式小地块的规划,在当时很先进。

据辽宁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罗云天介绍,与曾经不远处的“满铁奉天附属地”不同,又与近代一些城市的租界地有别,经纬路附近的土地主权一直归中国人所有,在其后来的建设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抗衡、牵制“满铁奉天附属地”的发展的作用。

有点像今天的楼盘开发,商埠地的建设也是分期、分步进行的。北起市府大路、南至十一纬路、西边触及西城墙、东边延至今和平大街围起的区域时称“正界”,是商埠地开发的第一期。而我们所说的“三经九纬”街区,便位于“正界”的中心。

“正界”建好后,吸引了当时许多达官显贵、异域人士的青睐,他们到此居住、在此经商,精致的洋房、气派的别墅也如雨后春笋般落地而生,繁华程度堪比当时天津的第五大道还有上海的武康路。罗云天说,当时“正界”集中了管理机构奉天商埠局机关、众多外国领事馆、资金雄厚的大公司及大量花园别墅。

不难看出,百余年前,“三经九纬”街区便彰显了城市近代化建设之初文化属性的发端。

同泽俱乐部主建筑的两侧,各有一根科林斯式柱子。通常,这种古典主义式的柱子要上接房梁,可这里的两根却是单纯的装饰作用。柱子顶端,又一改古希腊神庙建筑山花顶装饰的神像雕塑,折衷地采用了奖杯替代,非常漂亮。

多知一点

建筑学里的折衷主义

“折衷主义”兴起于19世纪,当时世界文化交流日渐频繁,而建筑的技术却又走到了一个瓶颈阶段。于是便催生了一种“东拉西拼”的建筑风格,即“折衷主义”。

主要特点是不考虑历史式样应有的含义和从属的时代,单纯地把不同时期的元素、符号像代码一样重新编排、自由组合安排在同一幢建筑上,设计不只追求比例的均衡,更突出视觉的观感。通俗来讲,就是各式各样的风格的杂糅体现。

历史与建筑的呼应

罗云天正是在邂逅“三经九纬”街巷后,对老建筑生发出无限痴迷的。2003年,打算到街巷附近买书的罗云天,意外地走进了这片略带神秘感的陌生区域。令他惊喜的是,在熟悉的“火柴盒式”的楼宇之间,居然穿插着许多别具一格又十分精致的小房子,顿时心生美好。

渐渐地,随着了解的深入,罗云天意识到,除了历史的见证,仅从建筑学角度去看,“三经九纬”街巷里的老建筑,同样别有韵味。对此,他举例进一步说明。

○张廷枢公馆

张廷枢公馆是街巷里带有法国古典主义色彩的建筑代表,三段式的立面,檐处有山花设计,而且门窗样式变化丰富。如,一层是拱券形窗,二层是竖向矩形窗,形成明显对比。此外,建筑入口的二层还设有阳台,两侧有与建筑齐高的立柱,看上去非常气派。

除了细节很考究,该栋建筑背后的故事也很精彩。“张廷枢是爱国将领张作相之子,在这片经纬路里,张作相曾置下过多处房产,如今仅挂牌有标注的就有两处,而张廷枢公馆却是唯一的一栋张氏后辈单独的院落。可见,张作相对张廷枢的器重和偏爱。”罗云天说。

据史料记载,1933年,张廷枢曾到古北口参加过长城抗战;西安事变后,又不惜冒越级风险营救同窗张学良,后来他的部队还获得八路军某部的番号。1949年,张廷枢因重病英年早逝。

○同泽俱乐部

同泽俱乐部坐落于七纬路以北,在空间斜线上与张廷枢公馆遥遥相望。

“同泽俱乐部是典型的‘折衷主义’建筑代表,中央高起、纵横分段,借鉴了法国古典主义的手法。”站在建筑旁,罗云天陶醉不已,“它的折衷主要体现在装饰上。比如,建筑正立面的山花不是古典主义的三角形,而是涡卷形。”与同泽俱乐部气派风格相呼应的,同它金灿灿的外观一样,这里曾闪着耀眼的时代之光。“同泽俱乐部由张学良提议修建,是当时社会上拥有顶尖身份的人物才能进入的高档场所。同泽取自《诗经》,‘岂曰无衣?与子同泽’。”

如今,同泽俱乐部已成为街区里一处公共的开放空间,还承办婚礼,这也让我们有机会得见往日的历史风采。

午后阳光西斜,光影交错间,在老建筑下匆匆而过,我们仿佛还能听到悠悠的钢琴声,闻到从阳台上飘落的百年前的咖啡香。那些映在砖墙上的婆娑老树,在经历了近百年的“野蛮生长”后,与老建筑携手相扶,朝夕陪伴,成为打卡老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。

飘来的咖啡香

在几乎踏遍了城市里所有的老建筑后,罗云天说,“三经九纬”街巷里的老建筑最能带给人以温暖的惊喜和质感,因为这些建筑大都以住宅类的别墅为主,而且多是典型的“折衷主义”代表。喜欢老建筑的人们不仅能从中找到熟悉的感觉,还能在那些由“功能决定形式”的细节中,发现惊喜。

既有远方的朦胧,又有手边的真切。

沈阳晚报、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关彤

主任摄影记者 常晟罡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